27452011-11-29 14:29:09
眾所周知,隨著全球傳統能源危機的加重,人類新能源意識蘇醒,光伏業已經成為21世紀乃至更長的時間內最具發展潛力的新興產業之一,無論在技術研發、產業化還是市場應用方面都取得了重大進展。在全球光伏產業強勁推動下,2010年中國占據全球的40%以上的產銷量,以泱泱光伏大國的形象躋身世界前列。
設備--光伏行業發展的中堅力量
光伏行業的大發展引發了市場對硅片、晶硅以及元件生產設備的需求。同時,在光伏行業進入新洗牌期之際,很多企業面臨更大的挑戰,盡可能的降低生產成本成為企業尋求生存的關鍵,光伏設備國產化以低成本優勢功不可沒。在此大背景下,光伏設備國產化的進程加快,涌現出一大批設備制造企業,成為支撐光伏行業穩定持續發展的中堅力量。
但是由于中國光伏產業設備、原料、市場長期受制于外,國際市場的風吹草動,就有可能使中國光伏市場“傷風感冒”.08年的金融危機就曾使意氣風發的中國光伏陷入低谷:近30%的國內企業頻臨破產,70%的企業停業、停產或限產,許多預計投資國內光伏設備企業人開始持幣觀望……
隨著全球光伏市場回暖,整個光伏產業鏈條又煥發出勃勃生機。近日,廣州國際太陽能光伏展覽會市場部負責人楊彩表示:“設備是光伏行業發展的脊梁,要實現國內光伏行業健康持續發展,產業鏈各個環節都不能落后,所以必須改變光伏進口設備一統天下的局面,掙脫光伏設備受制于外的命運,提升技術水準和核心競爭力,為整個行業提供支撐。”
中國光伏產業坐在“輪椅”上的奔跑
回顧中國光伏業的發展:2004年,德國新一輪的光伏應用補貼政策使百萬屋頂計劃的進展一馬平川,德國光伏電池組件市場需求呈現出爆發式增長態勢,中國的元件企業抓住時機大量購買光伏設備投入生產,得益于廉價勞動力和良好的時機,得于迅速發展。
有人曾說,中國光伏產業是全球光伏界的一朵奇葩,一開始就是坐在“輪椅”上奔跑。對于這種說法,從中國光伏業的發展歷程可以略解一二,筆者借用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的觀點進一步來說明,“從發展歷史看,光伏產業的發展路徑不是設備做好以后再搞產業,而是買到設備后搞制造,并且產品95%以上出口。”在設備原料長期受制于外的情況下,抓住國際市場機遇,以外部市場作依托已經跑在了世界的前沿,能取得這樣的成績也的確是全球光伏界的一個奇葩。
但一個行業發展成熟,必須是全方面的,對于早熟的中國光伏業,前期光伏設備的發展缺陷,必須在后期加倍彌補才不至于影響產業的健康成長。
光伏設備的艱難處境
“如果把當下中國光伏產業看做是閨中待嫁之女,中國泱泱大國卻不能承受其女嫁衣”這是光伏企業人在總結中國光伏設備的現狀時說的一句話。中國光伏產品雖占據國際市場半壁江山,自身市場具有超強的設備消化力,但卻無力承擔,設備技術和市場均受制于外,實在可惜。
廣州國際太陽能光伏展覽會專家組分析說“總體來看,中國光伏設備尚處于起步階段,光伏設備面臨的各種尷尬局面也顯而易見不少高端設備的市場依然被外資企業占領;國產光伏設備與進口設備相比,單項技術指標接近,但自動化程度稍低;設備制作不夠精良,缺少自己的核心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等等都是近些年來光伏設備技術難以取得長足進步的重要原因。此外,很大程度上還源于國外企業對中國企業一致的技術封鎖,無奈大多光伏設備企業一直以中國廉價勞動力為籌碼,為外國企做代工從中取得微薄利潤。”自2007年中國光伏設備行業才略有起色,開始陸續出現制造多晶硅鑄錠爐,與國外企業分食中國大市場。進口設備市場份額明顯有所降低,但不少高端設備市場仍被外資企業占領。
國產光伏設備如何突圍
隨著全球主市場補貼政策的下調,需求增速放緩必然導致供求關系轉向,產業鏈毛利整體下行將逐步向設備制造看齊,突圍中國光伏設備的尷尬局面變得尤為迫切,越來越多的光伏生產企業開始把核心設備的研發和人才培養看做是行業發展的命脈。但如何化解這其中的尷尬?
相關負責人說道:“光伏行業的上中下游產業鏈是一個完整生態系統的共生體系,要改變設備進口”做東“的局面,就必須加強國內光伏設備企業之間的溝通與聯系,攜起手來,加強交流與合作,共謀技術創新,短期內打破進口設備囂張的局面指日可待。”
對于國產設備的突圍,專家組還給出以下幾點建議:首先,對于國產設備或本地設備初期的投入使用,應有更多的鼓勵性政策,比如經費扶持、稅收、人才培養等方面的配套措施,廣東省政府努力為光伏行業發展營造的良好環境就值得借鑒;其次,加大研發投入比,使行業企業在技術創新上取得突破;最后,加強企業合作和互動,光伏生產企業只有實現商業價值鏈融合,才能形成合力發展,縮短與國際光伏設備企業的差距。
設備是一個產業發展的基石,也是衡量產業成熟度的重要標準,它決定著行業發展的興衰。希望國產化設備奮起直追代替進口設備,使中國光伏業早日擺脫“輪椅”,體驗靠自己雙腳奔跑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