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412011-11-29 14:28:52
3月30日凌晨,寧波爆破兩幢高層建筑,為修建地鐵讓路騰地,這引發了國人對中國特有的“建筑短命”的爭議。許多建筑并非因質量問題而拆除,在商業利益和GDP崇拜的背后,反映出中國城市缺乏成熟謹慎的城建規劃和保護意識。
翻閱近年來的新聞報道,不難列出一份長長的短命建筑“死亡名單”:北京凱萊酒店的壽命為20年,沈陽五里河體育場為18年,溫州中銀大廈為6年,重慶永川會展中心為5年,武漢某花園小區為4年,遼寧丹東鐵路貨運綜合樓為1年,更有合肥維也納森林花園小區因為城市規劃的原因,其壽命不到1年……除了那些引人關注的地標性建筑以外,還有大量普通住宅,在建成后不長的時間內就因為各種原因被提前拆除。
按照國家《民用建筑設計通則》規定,重要建筑和高層建筑主體結構的耐久年限為100年,一般性建筑為50年至100年。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曾表示,中國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國家,每年新建面積達20億平方米,而就在這一片造樓熱土上,“短命建筑”層出不窮,拆四星蓋五星,未完工又推平,爆破聲中,大量“青壯年”建筑用濃煙和瓦礫,上演著一場場非正常“死亡”,建筑平均壽命僅25-30年。
在這場“拆了建、建了拆”的運動中,中國創造了兩項世界第一:在消耗了全球最多的水泥和鋼材的同時,也生產出全球最多的建筑垃圾。“短壽命”與資源高消耗并存,已成為中國建筑產業的一大通病。我國建筑垃圾的數量已占到城市垃圾總量的30%至40%,每年產生新建筑垃圾4億噸。這些垃圾的運輸、處理和存放,都會對當地環境造成影響。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中國建筑的短命?《中國青年報》的一項調查顯示,85.8%的人表示自己所在城市有過“短命”建筑。對于自己所在城市的城市規劃,50.1%的人表示不滿意;在談及城市建筑總“短命”的原因時,83.5%的人選擇“地方領導片面追求形象、政績”,71.8%的人認為是城市規劃缺乏科學性。接下來還有:豆腐渣工程(39.6%)、商家急功近利(36.3%)、審批拆除程序有問題(36.2%)、建筑設計有問題(28.8%)等。
廳堂樓閣越建越豪華,誰又知道這里面有多少豆腐渣工程?巴黎圣母院蓋了200年,圣彼得大教堂蓋了300年,科隆大教堂蓋了600年,至今仍然巍然屹立。這些民族不會偷工減料,這些偉大建筑的最初建造者們,知道自己看不到這座建筑的全貌,卻仍然埋頭苦干,忘我工作,他們建造如此宏偉的建筑,不是為了擴大居住面積,不是為了搞房地產賺錢,而是為了他們的種群,他們的民族,他們沒有“70年使用權”的法律規定,卻信仰永恒。
世界的規則就是尊重時間、尊重空間、尊重人性,中國的規則卻是大躍進和“跑步進入”,而這正是中國建筑短命的根本所在。